更令人不齿的是,这并非米高首次出现类似行为。早在2023年,他就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诸如“大陆球迷不懂球”、“香港才是亚洲之光”等极具侮辱性的言论。 即使在代表香港队比赛时,他也屡屡对奏唱国歌视若无睹,低头系鞋带成为其惯常举动。这些劣迹斑斑的过往,苏州东吴俱乐部要么视而不见,要么选择性忽略。
米高事后曾试图通过私信和公开道歉视频来弥补过错,甚至声称愿意捐出未来一年薪水的20?5%用于足球公益。然而,面对如此荒唐的“解释”和“道歉”,公众显然并不买账。合同还未生效,他拿什么来捐?这更像是一场拙劣的表演。
7月17日,苏州东吴俱乐部迅速宣布与米高解约,并援引合同第12.3条“损害俱乐部及国家形象”条款,表明解约行为合法且无风险。 德国老东家曼海姆足球俱乐部也迅速发表声明,称“永不录用”米高。中国足协更是追加对其一年的禁赛处罚。 俱乐部、球迷和足协的强力反击,有效地遏制了这一恶劣事件的进一步发酵。
这场风波也暴露了国内足球“归化”政策中存在的灰色地带。一些境外中介机构专门包装亚非混血球员,伪造履历、操纵数据,甚至帮助他们申请某些护照,再将他们高价卖给缺乏背景调查机制的国内俱乐部。 这些俱乐部过于注重球员球技,而忽视了球员的品行和背景调查,最终成为了这些中介机构的“提款机”。
米高事件并非个例,它敲响了警钟。 艾克森、蒋光太、李可等归化球员,他们对中国足球的贡献有目共睹,他们的爱国之心和职业精神也赢得了中国球迷的尊重。 他们与米高的对比,更凸显了“归化”球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:不仅仅是球技,更重要的是品德和对国家的尊重。
这场由米高引发的风暴,最终促使中国足球加强了监管,完善了相关政策,为未来的“归化”引进了更严格的标准。这不仅拯救了一个俱乐部于水深火热之中,更重要的是,它为整个中国足球行业的健康发展,吹响了警示的号角。
参考资料:
“损害俱乐部及国家形象”,中国香港前锋米高被中甲球队解约,此前曾辱骂中国球迷——2025-07-18 11:01·四川观察
"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